【学习强国】厦门:“世界地球日·共植红树林”活动举行
媒体海院
【学习强国】厦门:“世界地球日·共植红树林”活动举行
来源:宣传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4 15:55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字号:



无人机进行运苗作业展示。(张奇辉 摄)


挖坑、放苗、培土,人们在技术员的示范下,把红树苗植在潮水退去后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潮间带上。4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携手多方力量组织举办“世界地球日共植红树林”活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代表以及厦门国贸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干部职工一起挥锹植新绿。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王宇表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是“厦门实践”的成功样本,在生态修复方面探索出了一套独特模式并收获显著成果,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办此次活动,是对地球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深刻践行,也是对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共植新绿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成片的红树林舞动身姿,成群的候鸟自由翱翔,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因活动的举办显得更加生机盎然。


活动上的科普环节,专家阐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和保护意义;互动环节,参与者纷纷在背景墙的红树上张贴叶片状便笺纸,写下对地球的美好祝福;人们还走进公园内的生境厅,通过观看宣传视频和介绍展板,了解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发展历程、生态特色及科研成果……


最让人振奋的,是“共植红树林”的切身体验。人们手持铁锹,分5支队伍进入种植区,在技术人员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种下红树苗,为这片生态家园增添新绿。红树为笔、滩涂为卷,活动主办方引导参与者共同书写的,不仅是绿色答卷,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厦门大学生态学硕士生曾圣说,此前在实验中接触过不少红树苗种,但这是他第一次踩在泥泞的滩涂上植树,也是他第一次触摸到幼苗中萌动的生命力。


事实上,在挥动铁锹、扶正树苗、擦拭汗水的瞬间,一种理念已在许多人的心中传递:生态保护没有旁观者,厦门美丽的海洋需要大家共同呵护。


科技赋能推进红树林研究保护


一米多长的无人机搭载着现代化装备腾空而起,飞跃在红树林上,成了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将AI和低空经济技术应用于红树林的保护与研究,是厦门大学红树林研究专家卢昌义团队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22日,该团队现场展示的无人机喷洒、无人机采样、困难地钻土、无人机运输四项技术应用,让不少人大开眼界。其中,由厦门大学开发设计的T20无人机采样设备,已实现可视化和精准定位,可快速准确采集树冠叶片,为红树林研究提供了新的采集手段。而P150无人机搭配运输系统,当天也张开有力的翅膀,将此次活动即将种植的部分苗木安全运输到滩涂上,不仅达到远距离运输的目的,还减少了过程中的苗木损耗。


阳光下,随着无人机跃入人们眼帘的,无疑是厦门近年来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活动主办方看来,只有以系统治理为纲、以科技赋能为翼,才能持续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


优化生态打造城市新名片


22日上午退潮时分,透过无人机视角,一组由红树林勾勒的寓意“我爱中国”的地标景观露出海面。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种植红树林85公顷,自开放以来,游客最多一天达4.6万人次,成为厦门新的网红打卡点和抖音热播点。


从一片泥滩到海上森林,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华丽蜕变,成为近年来厦门始终把海洋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发展重要战略的生动注脚。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科研团队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区,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较修复前均有所增加,其中物种总数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别提高2.994.761.19倍。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也让越来越多鹭鸟、椋鸟等前来安家。


最让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李元跃津津乐道的,是厦门通过红树林重构、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清除、人工增殖放流等,构建了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下潭尾红树林生态系统,其在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提升中至关重要。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蜕变,只是厦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而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展示成果、传递理念、凝聚共识,也只是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推进海洋环保的一步。未来,他们将继续联动社会各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闽ICP备 09004623号 

Copyright © 2018-2025 WWW.XMOC.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