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精美的“宝船”船模引人关注。
文/本报记者 房舒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郑和下西洋乘坐的是什么样的船?“五一”假期,不妨走进厦门金沙书院,从“以‘船’述史:中国古船模工艺制作人才培训”作品展中寻找答案。
此次作品展内容丰富,精准还原的古船模组,包括福船、鸟船、广船、沙船等让人大饱眼福。一艘艘古船模,仿佛穿过历史,诉说着关于中国航海历史的点点滴滴。
简单来说,以“船”述史项目的目的,不仅是单纯再现精湛的造船工艺,更是将上千年的珍贵记忆重新“活化”。
解密1 宝船如何还原
从平面到3D立体 “宝船”从书里立起来
展览中最受参观者关注的,当数“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古船模,它们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宇平团队之手。
“为了重现郑和下西洋船队的盛况,我们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团队成员赵晨林说,“宝船”作为郑和船队的核心船模,耗费了团队最多心血。
赵晨林告诉记者,关于郑和的“宝船”,现存的直接资料并不多。团队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宝船”的风貌,参考了包括《中国古船图说》等在内的资料,收集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解读,“光是这一部分的工作量就很大。”为了获取更精准的数据,团队辗转各地,遍访船舶史专家与多位非遗传承人。
以“宝船”船模帆索的制作为例——团队找到足够多的平面资料汇总后,绘制成3D立体图;接着用KT板做“假模”用来试错,再反复与3D立体图做比对,确认各部位的尺寸;尺寸精准确定后,才开始用布料进行缝制、染色。
古法“手搓”绳结 查画阅文还原花纹
还有很多繁琐的细节需要在反复模拟中确认。比如,一根用麻线搓成的绳索,冯宇平和团队成员要通过“手搓”模拟出不同粗细和质地,再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局部或整体的染色。而在固定位置时,索具的长度、走向和打结方式都要“穿越”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实际用途来考虑——比如,帆上的绳索都是手工编织的,每一个绳结都遵循传统工艺。
除此之外,船身的装饰花纹从设计草图到最终确定,也反复修改数十次。团队成员为了还原明代的审美风格,查阅了大量的明代绘画、文献资料,力求在细微处都能体现当时的艺术特色。冯宇平说,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这是对先辈智慧和历史的尊重。
解密2 福船有何“秘技”
“水密隔舱”榫卯拼接 确保严丝合缝
展览中的“福船”船模同样备受关注。福船的“水密隔舱”技术领先世界数百年,这是福船成为古木船中航行最远的船型的“秘技”。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细秀,既造船也做船模。他初中毕业后开始学习水密隔舱技术,后来又投身船模制作。
刘细秀有独特的榫卯技艺,将每一块木板精准拼接,确保隔舱之间严丝合缝、滴水不漏。从造船转向船模制作时,他依旧坚持工艺的百分百还原,“不能只有一个壳子,那是没有灵魂的。”他说,“比如,梁和架不能平放,要一边高一边低,斜插进去后强度马上就增加了。”他一边比动作一边说,但凡有一点偷工的地方,他看一眼就能发现。
刘细秀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制作技巧,还会讲福船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了解历史,传承技艺,才能传承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他说。
船模用上新材料推动“现代转型”
泉港福船保护发展促进会会长林配宗,致力于将福船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为福船文化的传承开辟新路径。
林配宗同样以水密隔舱举例:“比如要钉入一个直径8毫米的钉子,提前在木材上留的孔就要控制在6毫米,依靠钉子的膨胀牢牢地锁住木质纤维,再一遍遍抹上防水油膜,抹几层、什么时候抹,都要算得分毫不差,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木船才能保证在多年的远洋航行中牢固、不渗水。”
林配宗还积极引入现代科技与设计理念。比如,采用3D建模技术辅助设计,提高制作效率和精度;除了选择传统木材,他还尝试使用新型复合材料,使船模更加坚固耐用。
“传统工艺是根基,现代转型是想让福船文化更具生命力。”林配宗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