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校地联动 探寻理论宣讲新路径
媒体海院
【海西晨报】校地联动 探寻理论宣讲新路径
来源:宣传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6 10:49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字号:

​“行走的思政课”让政策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场。


    ​晨报记者陈晓青


    ​114日,一节“行走的思政课”在翔安区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开讲。此场宣讲由大嶝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以“校地联动、实景教学、双向赋能”的创新模式,为理论宣讲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理论宣讲往往局限于“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内容抽象、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受众的兴趣、引发共鸣。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大胆突破这一窠臼,以“阵地联建、资源联用、理论联讲”为核心,将思政课堂搬进现场。大嶝街道精选金门县政府旧址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场所作为宣讲阵地,通过场景复原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让师生群众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理论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真正被群众所接受和认同。在“行走的思政课”上,讲解员通过生动介绍厦金两地抗战时期共同御敌的历史,让师生群众在金门县政府旧址的百年建筑中,透过泛黄的史料、珍贵的文物,深刻感悟“两岸一家亲”的家国情怀;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慧分享学校前身在抗战时期组织学生参与支前工作的故事,以及田墘金门县政府旧址见证厦金共同抗日历史,让师生和群众深受触动。这些贴近群众生活、富有情感温度的宣讲内容,使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引发了群众的强烈共鸣。


    ​这种双向赋能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校地双方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理论落地转化为实践指导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基层虽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在理论提炼与系统阐述上往往力不从心。此次合作中,高校教师深入基层,结合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实践、厦门海域治理等实际案例,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宏大主题转化为群众的身边事,使抽象理论变得具体鲜活,让基层群众听得懂、能理解、愿接受;与此同时,基层的实践经验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高校师生通过与基层群众的交流互动,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校地联动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高校理论+基层实践”的双向奔赴,达成“1+1>2”的资源整合效应。可以说,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校地协同推进理论大众化的一次成功创新探索,为未来校地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示范样本。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闽ICP备 09004623号 

Copyright © 2018-2025 WWW.XMOC.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