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承海洋文明,“绳”结海丝文化:“闽智‘船’奇”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多彩校园
“船”承海洋文明,“绳”结海丝文化:“闽智‘船’奇”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闽智‘船’奇”实践队   作者:余诗静 白龙骧 温俊雅   发布时间:2025-07-23 11:04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字号: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闽智‘船’奇”实践队于自2025年6月启动,于7月11日至7月20日,以“‘船’承海洋文明,‘绳’结海丝文化”为主题,赴江苏太仓、浙江嵊泗及黄龙、上海、福建厦门、山东青岛等地,开启了一场融“追寻足迹、历史溯源、非遗守护、文化科普与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实践活动。

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

实践队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队员们在这里追寻建党初心、汲取奋进力量,勇于担起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探源“山海和声”,领略航海文明

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20周年,也是中国航海日设立第20周年。实践队于中国航海日之际来到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在郑和纪念馆内,一段段七下西洋、和平友好的故事,深深印刻在队员心中。

传承“中华绝技”,弘扬海岛非遗

渔绳结因船而生,“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是浙江省的一项省级非遗技艺。实践队成员分别前往黄龙岛渔俗馆、乡村博物馆,寻找在岛上仅剩的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刘永岳和县级传承人徐志利进行调研交流。队员们通过老师傅的口述及亲自体验,收集黄龙目前已有的上百种绳结系法,建立“海岛绳结基因库”,结合闽人智慧,记录濒危技艺,更深入、直观地了解该项技艺的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同时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关于绳结文化交流平台。

嵊泗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践队拜访了该项目国家传承人舒信虎,在工作室学习哼唱渔歌《东西南北风》,感受着渔民敢拼敢闯的精神。同日,实践队走访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马绍洪,在工作室参观其画作《海帅》,学习渔民画绘制方法,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

激活“海丝基因”,守护海洋文化

海洋文明的赓续,离不开代际传承的薪火相传。实践队面向祖国最东边岛屿菜园镇东海社区学生,开设“‘绳’秘世界,‘结’缘航海”海岛行系列海洋文化科普活动,通过沉浸式的福船构造展演、绳结技艺传习等活动,让一颗颗“向海图强”的种子在祖国最东边悄然生根。

实践队还面向港澳台学生开展了“福船匠心·海丝结缘”活动。队员们在现场讲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与海丝绳结的编织技巧。

赓续“海洋文脉”,促进文明互鉴

这份“结”缘的魅力更跨越山海,吸引了来自巴基斯坦、缅甸、博茨瓦纳等国家的友人热情参与,生动诠释了和平交流、文明互鉴的“海丝”精神。

早在6月,实践队的初步阶段性成果已亮相“中国欧洲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发展国际交流会议”,精美的古船模型与海丝绳结展品,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与赞叹,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

据悉,该实践队已连续多年在省内开展实践调研。此次是第一次将“水密隔舱”“绳结艺术”等“闽人智慧”带出去跨省交流的创新探索与交流。实践队用绳结牵起古今中外海洋文化之链,将闽人智慧传播各地,以脚步丈量海丝之路,用匠心守护非遗文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闽ICP备 09004623号 

Copyright © 2018-2025 WWW.XMOC.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