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政策号召,“海丝寻舟”实践队于2025年6月28日至7月5日期间,围绕“海丝古船技艺的学术寻踪与活态传承”主题,集中赴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开展实地调研、技艺学习、文化共建与传播推广等系列活动,行程覆盖10余个村镇,走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余位,完成多项技艺调查与文化传播任务。
前期筹备与资源整合:构建非遗传承的知识基础与协作网络
5月-6月的前期筹备阶段,实践队先后调研厦门沙坡尾造船厂遗址、厦门文化馆市非遗中心、厦门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等地,与许路、郑水土等专家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交流,累计完成10余场口述史访谈,采集录音资料超过20小时,数字化古籍文献2册,开展“船模小课堂”试点教学,开发2节小学课程资料,完成4张动手实践的古法薯莨染帆布料。
田野调查与谱系建构: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的系统性记录与整理
6月28日至7月4日,实践队进入集中调研阶段,按照规划路线,深入20余个调研点记录闽南传统造船技艺。在厦门,走访翔安欧厝、同安丙洲等地,学习杨育锥、陈建民、许福安等师傅的技艺经验;在漳州月港,实践队观摩郑水土、郑海根等师傅的榫卯结构与薯莨染帆工艺;在泉州,团队赴晋江深沪、惠安小岞、泉港峰尾等地,访谈陈著纯、洪玉生、黄文同等20余位传承人,系统记录水密隔舱、船模彩绘、桅杆结构等技艺,完成超300G影像素材采集、20万字口述史录音整理、收录超过100艘船模作品图片;先后登上“马可波罗·浪荡子号”“海丝福船18号”2艘仿古木质真船进行2次船模创新班校外授课。
技艺复原与平台共建: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校地协同
7月4日-5日,在调研基础上实践队积极推进技艺复原与共建合作,实践队先后与泉州福船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泉州市星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探讨造船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创新。同时,实践队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先后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展了2次古船技艺与文化传承研究交流会。
“海丝寻舟”实践队以青春之力,守护千年技艺,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镜头记录匠人精神,用行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的系统梳理与保护,更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融入生活、服务社会,让海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好友和朋友圈